龙门石窟的开窟造像活动,是公元493年北魏迁都洛阳以后的事。且继北魏之后,在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和唐各代都在龙门开窟造像,直至北宋初才里然而止,前后历时四百余年。其中开窟造像的顶峰期为唐代。
鲁艺源青岛雕塑公司小编了解到,在龙门石窟之初,即北魏时期的造像艺术特征,主要体现了北方鲜卑族被汉化和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在龙门宾阳洞窟中的皇后礼佛图浮雕,所刻人物面容肃穆庄严,侍从前后簇拥,场面煌赫,可堪称为中国古代雕刻史上优秀杰作。可惜浮雕已于解放前被帝国主义盗运海外,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在龙门石窟中的唐代杰出石刻造像,当推武则天赞助两万贯脂盼钱所开凿和营造的奉先寺。她任命长安实际寺的善导禅师和捧海寺住持惠原怯师,为凿石造像工程负责人,全部工程只用了三年零九个月就完成了。
奉先寺中的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的卢舍那大佛雕像,可堪称为唐代宗教雕刻中的杰作。大佛结蜘肤坐于双重莲瓣的八角形须弥座上,身着通肩式大架装,面容丰满端丽,既具有男性的气字大方端庄气派,又有女性的纯洁慈祥和雍容典雅风度,下视的眼神透出英睿与威武的内在的精神美。这与其说是一具普度众生、慈悲为怀的宗教偶像,不如说是高度美化了的大唐帝国高居九重的帝王化身。有人说,这尊雕像可与古希腊巴底农神庙的神像雅典娜比美,体现了初唐奋发图强、激昂向上的时代精神(见13图),我认为是毫不夸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