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雕塑象征性主要是指艺术上的追求,即青岛雕塑不重在追求肖形象物,而是以某件雕塑所代表的意义为主要目的。在中国历史上,对待雕塑,有两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是越是写实的,越没有欣赏的功能;倒是那些变形的、抽象的,直玉器、特殊性状的石头等,往往成了把玩、赏析的对象。
二是在对玉器、石头等不具三有器用功能的雕塑的欣赏中,又往往从这些雕塑的变形和抽象的形态中去悟出具象的内容,再从具象的内涵去推演出更深层神内涵。这种从抽象到具象,再再.从具象到抽象的欣赏、审美过程,表明了中国传统中对艺术独特的品评习性,也表明了中国传统中在对艺术的鉴别时,更喜欢把"情等作为衡量艺术作品能否成功的标准。至于说艺术作品自身的|系艺术语言,只被视为"工"、"作"而列于次等位置。中国的艺术,似乎更追求精神美、抽象美。这种追求,不能不从中国自身的文化中去寻找。这种寻踪,可从中国文化的高、低两个层面去看。
高层面,是先哲及理论家的著述中的思想。如孔子的礼乐不在"钟鼓玉吊",老子的"大象无形",庄子的"以天合天"、"凝神",淮南子的"君形之"诸说;唐、宋时期文人士大夫多习艺事,遂使笔意墨趣超拔于肖物象形之上;元代汤重说:"看画如看美人,其风神骨相有肌体之外者。""先观天真、次观意趣,相对忘笔墨之迹,方为得之。"这是重精神之美、重抽象之美的极好概括。
低层面,是民俗与宗教中体现出的意识。这一层面主要表现是天地崇拜。天地崇拜所体现的第一个观念是万物有灵性。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认为每当人创造一件物品,都被附上了灵性,所以雕塑制作出来,受崇拜的升不是雕塑艺术本身,而是它所代表或体现的内容。天地崇拜所体现出来的第二个观念是自然崇拜。天地具有宏大、壮美、永恒的品格,又是万物创生与回归之处;天地是崇高无比、至善至美的,由此而引起的对自然(造物)的崇拜,就是对天生、自然之美的i皇求,及对原始材料的材质和性态的追求。这种审美心理,是园艺雕塑与一些"以天合天"雕塑的创作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