窟顶为穹窿形,中心刻重瓣大莲花图案.莲花图案周围的宽阔地带有八个肢体修秀的伎乐天,乘风飞舞于彩云、花朵之间,最外层是花幢和流苏。共同构成一个瑰丽壮观的华盖式藻井,在穰井与背光之间的空眩处,满着层层叠叠的听法菩萨和罗汉浮雕半身像。鲁艺源青岛雕塑公司小编看到,前壁的浅浮雕题材,与左右后三壁及窟顶的旨在衬托、渲染佛像庄严的背光、藻井等装饰性的图案纹样不同,而是以宣扬佛法,表现佛累世善行和炫耀帝后威仪为主旨的佛经故事、礼佛行列等.壁面分为高度不等的上下四层,中间窟门将每层分割为南、北两段,层与层之间雕以横栏为界。自上而下第一层是文殊菩萨与维摩谙辩难的情景。在谈玄和佛教经义之学盛行的南方,名士们在佛经中发现了能言善辩的神异人物维摩话居士,若自己的"前身"或"投影",所以顾饱之在金陵瓦官寺创造出"清赢示病之容,隐几忘言之状"的维摩谙像,在上流社会中引起很大的轰动。随着义学在北魏地区的流行,《法华》、《维摩》诸经的流布,文殊维摩诸论辩的题材在云冈第二期的洞窟里已开始出现,在古阳洞的靠帽上更是屡见不鲜。但就帽面之大,雕刻之精细传神而言,宾阳中洞的这幅可以说是抽一无二的.这里的维摩诸形象,相貌清瘾,身躯顺长,衣着宽松,手执挥鹰,神色自若地斜倚在高枕上,下为矮榻,上有吊起的帷幕,其旁侍立着盛装的女侍三人。与之相对的是风度优雅、机智沉着、肤坐莲台、双手作势娓娓而谈的文殊菩萨,周围立着阿难等佛弟子,右上角还有一个似乎是撒散鲜花的天女,业已具备唐代流行的《维摩经变相》基本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