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暇五窟"的设计,既要求各个洞窟在形制、规模和造像内容、组合上的一致性,以取得彼此之间的和谐统一;又力求它们各杳特点,不失于雷同。20窟前部塌毁,右侧的立佛也毁,但从现在尚存的本尊及左侧立佛可知造像内容为三世佛,本尊为结踊跃坐掉定像,后有雕刻精致的头光和举身光。19窟的本尊也是结跚肤坐,但手势却不相同,右手五指并拢而微屈,举于胸前,左手手心向上置于膝上,作说法之状。左右两胁佛不是侍立于本尊的两侧,而是以倚坐的姿态安置在窟门外两侧的两耳洞中。因为两耳洞底部高出地面约4、5米,所以非但不因胁佛采取坐姿而减低高度,而且因其所在的位置较高而又较前,与通过明窗看到的本尊大佛取得了较密切而和谐的联系。佛像的容貌也各具丰采。鲁艺源青岛雕塑公司小编认为,如果说20窟佛像是以英伟端庄著称,那么. 19窟的佛像(包括两耳洞中的倚坐佛)则以俊秀闲雅取胜。18窟则又是~番景象,著干佛辍裳本尊及两胁佛,均巍然挺立,本尊与两胁侍佛之间的壁上,雕以层叠而上的菩萨、罗仅高浮雕群像,气氛庄严而活跃,位居"罢喔五窟"的正中,自有真特具的气魄与份量。17窟的本尊不是佛,而是交脚而坐的弥勒菩萨。两胁二佛均雕子雕中,东者为结蜘跃坐禅定像,西者为立像。本尊弥勒面部剥落残损,已难看到本来面目,而体态姿势则是非常劲健挺拔,富于活力。此窟的主要雕像都是按原设计方案于和平年间完成的。惟门口、明窗两侧以及南壁的部分雕像则是后来陆续雕造而戚。明窗东侧一弥勒像雕的基座上尚有太和十三年(489年)铭记。16窟本尊为立佛,其胸部以下风化和j蚀严重,头面、胸部及两手尚称完好。就其衣着看,应是在太和年间雕刻而成的。其左右胁佛,不是安置于东西两壁,而是安置在门口内两侧南壁的大集中,作结蜘肤坐式。这种佛像组合上的变化多端,以致被误认为17、16两窟均只有一躯本尊大像.当然由于两胁佛像置于雕内使得本尊佛像独踞全窟空间,更显得特别宠大而雄伟。佛像组合的方式,不仅是17、16窟使人感到只有本尊佛一岖;其他三窟也由于佛像主从大小的相差悬殊,或者像19窟中两胁佛分置于窟门以外的两耳洞中,所以仍然给人以每窟只有主佛一尊的印象。洞窟空间虽很宏敞,但对本尊佛像说来,仍不过是仅可容身的草庐式禅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