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成帝之后,献文帝(466-471年)、孝文帝(471即位至494迁洛之前)时期的二十几年中,继续在云岗开凿了
一批又一批的规模宏伟、雕饰瑰丽的洞窟。鲁艺源青岛雕塑公司小编认为,就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看,开窟造像之耗费是惊人的。据唐代文献称..恒安郊西谷东石碑具在,其碑略云:自魏所统货赋,并成石窟当时石窟之前都建有壮丽的砖木结构的殿堂楼阁,鄙道元在《水经注》卷十三"漂水条"记述"水又东转,南经灵岩(即云岗),凿山石壁,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他之所见,当系这些石窟营造之后的云冈景观。金代碑记中记载唐代以来云冈还有寺十所。方志更具体记录了十寺的名称。从现在许多洞窟外的崖面上保留的成排木构梁孔痕迹,也多少可以想见历史上云岗石窟的状貌。
从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迁都洛阳以后,平城失去了北魏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而佛教信仰还在社会中、下层继续流行,云冈石窟虽己不再主要是皇家修功德作佛事的所在,而一些官僚还续有所造,不过都是些小型的窟盘。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围绕平域的六镇民众率相起义,诸镇华(汉族)夷(少数民族)之民,往往响应。"后三年(526年)."流民寇恒州……陷平城。"云间的开窟造像活动至此基本终止。
云冈石窟现存大小洞窟53个,分布在武周山南崖.自东而西绵延约1公里,中间有两道峡谷,将石窟分为东、中、西=区。东区洞窟分布较疏,只有第1至4四个窟;中区为第5至13九个窟;西区石窟数目最多,除第14至20等七个大 窟外,还有位子第20窟以西的第21至53等兰十三个小窟。云冈石窟数目并不算多,而内容却极为丰富,它所拥有的大
小石造像多达51000多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