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另一个范国里,德国雕塑家恩斯特-巴拉赫(ErnstBarlach1870一1938)也坚持雕刻的优点完全有别于塑造,但巴拉赫很审慎地拒绝了古典的传统,而热衷于哥特式或北欧的日耳曼式。鲁艺源青岛雕塑公司小编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出于对中世纪形象制造者的敬慕,使他更接近罗丹,而罗丹对成熟的哥特式中古典成分有着足够的敏感力,他曾宣布,如兰斯或奥格斯堡的教堂,只有北方人的“从意志到形式”的抽象表现主义同希腊传统的理想主义者的自然主义相结合时,并创造出新的、高度综合的风格时,哥特式才能达到它的成熟完美.换言之,巴拉赫和罗丹心目中的“形象制造者”是完全两回事。巴拉赫真正属于表现主义,至少,他的哥特式形式由表现主义的倾向来调整,正如罗丹的古典形式受到印象主义倾向来匡正一样。在巴拉赫早期作品中,1903一1904年的陶瓷雕像、赤陶像以及1906-1907年青铜雕像,其中包含了当时盛行的新艺术(artnouveau)运动的明显成分.这在当时德国的表现主义早期阶段正是如此。这种普遍特点也同样适用到两位同巴拉赫有联系的德国雕塑家一一格哈德•马克斯和凯特,柯罗惠支(Kthek注llwitz)。柯罗惠支作为一位版画家更有名气,然而作为一名雕塑家,对造型却有着极深刻的理解,并极富同情心.马克斯开始是位动物雕塑家,直到在动物园中看到了莺,使我大失所望飞(II)他天生的北欧日耳曼式的感情在某些方面也受到古典主义风格的影响的调节,应该记得,在1920年格罗佩斯聘请他到魏玛的包豪斯设计学校执教,在那儿一直呆到五年后被纳粹封闭(后又在德骚重新开办).他倍受纳粹的迫害,也参与过声名狼藉的颓废派艺术展览。